读书的感言

时间:2024-02-23 10:44:03
读书的感言15篇

读书的感言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某些事或人而萌生出一些想法,有这样的时机,就要好好写一写感言将其记录下来。那么到底应如何写感言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书的感言,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书的感言1

“不敢”与“敢”

昨晚的“爸爸读书会”,与近30位爸爸围坐一堂,共同阅读《孩子》这本无字大书,很有些感触。首先,没想到有这么多爸爸如此积极参与,很感动。其次,能感受到大家的观念差异非常大,作为读书会的带领人,我需要小心翼翼,尽量让大家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和经验,而不是让大家认同我的某种主张。因此,现场有位爸爸忍不住说,今天触及了好些重要的议题,但似乎都没说透,到底该怎么办?

借这篇随笔,我愿意梳理出几个关键点,并表达我的看法。

其一,父子之间,在尊重“人格平等”之外,是否同时要看到“父子有别”?

读书会是从一个真实事例开始的。上周清明长假,我陪父母回老家扫墓,同时看望了父母的一些老朋友、老同事。其中一位熊老师,现已近80岁了。他生一独子。孩子小的时候,父子关系如“同志加兄弟”,不分彼此,亲得不得了;现在孩子大了,在外地工作、成家,父子关系冷漠到逢年过节,不说回家看看,连电话都很少打来。

对这个例子,有位爸爸不以为然,认为不够典型,可能只是个案:父子关系冷漠,也许是因为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特殊事件;孩子小时候,父子之间不分彼此,与后来的父子关系冷漠,这两者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其实,我还有一则事例(现场没说),也是这次假期里了解到的:父亲的另一位老同事陈老师,学校分给他很大一套房子,儿子结婚,就住在了一起。陈老师年纪大了,老伴也已去世,却被儿子儿媳扫地出门,孤身一人,在附近租了一小间房住着。

现场也有爸爸提到传统文化中“位”的观念:长幼有序,父子有别。但我特意没有借此发挥,甚至“孝”这个字我都没提。因为现场有种氛围,大多数爸爸似乎已经准备接受一种事实:将来孩子大了,远走高飞,孩子对自己好与不好、亲与不亲,是指望不上的;甚至可以说,期望将来与孩子保持一种亲密的感情,是不切实际的,这种期望本身就应该放下。

事实上,我们的父辈,尤其是知识群体,大多数已经破除了中国传统的“家”的观念。譬如熊老师,譬如陈老师,他们是读巴金和鲁迅的著作长大的,他们参与过“破四旧”和“文革”。在他们的观念里,“封建家长制”是罪恶,他们不愿意束缚孩子的思想,甚至不敢干预孩子的行为。

尽管昨晚的讨论没有在这一点上深入,但许多爸爸坦然承认:在家里没有地位,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妈妈占有主导权,孩子不听自己的。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的问题,爸爸们是“弱势群体”。若提到“位”,许多爸爸在家里,似乎早已失去了应有的“位”。

其二,如何看待孩子“受委屈”?

现场做了一个调查:当着孩子的面,被太太斥责的爸爸不在少数。同样的,当着孩子的面,爸爸对太太恶语相向的情况也存在。大家都承认,夫妻有不同意见,若发生争执,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其实,从这个现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家庭教育与夫妻关系有关,更值得探究的是:当孩子被父亲严厉批评、教训时,妈妈如何对待?或者说,孩子被父亲、长辈或者老师批评,“受了委屈”,我们该如何看待?

母子连心,通常妈妈不愿孩子受委屈,尤其是知识女性,她们希望爸爸在指出孩子不当言行时态度温和,彬彬有礼。她们担心先生的“粗暴”态度,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阴影,正如她们认为自己曾受到过“原生家庭”的心理创伤。于是,许多妈妈不允许先生斥责孩子,更无法容忍先生揍孩子。当先生对待孩子态度“粗暴”时,强势的妈妈甚至会要求先生当面向孩子道歉。

昨晚,好几位爸爸提到了“温柔的坚定”这个说法。但我看到的普遍现象是:温柔有余,坚定不够。秋风老师有一句表达很形象,他说:“本来一个健全的家庭里,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但现在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两个妈妈,或者说,一个妈妈和一个奶爸。”

其三,如何看待对父亲的轻视,或敬意?

有一种说法流行已久:“作为父母,要做好自己,赢得孩子的尊敬。”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可以作为对年轻父母的提醒和“鞭策”。但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也可以换一种表达:“作为父母,若表现不好,孩子对你轻视是应该的。”有的孩子对父亲缺乏恭敬,大概是受到这种观念的鼓励。有的爸爸在太太那里就被轻视,在孩子那里自然也就很难得到尊敬。

现场有位爸爸提到一个词:“父爱如山。”说自己兄弟几个,从小父亲管得少,母亲管得多,母亲尽管脾气不好,但对父亲非常尊重,因此在兄弟几个心目中,父亲的位置很重。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父亲的形象和威信,在幼小的孩子心里,如山一般,自然本有。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这座山为何变矮了?是因为孩子从幻梦中醒来,看清楚了父亲不过是一个平常的老头,而且越老越不中用,还是我们当前主流的文化观念使然?“文化”不是抽象的,看看太太如何对待其先生,就知道她受怎样的文化观念的主导。

昨晚,有爸爸提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有意轻描淡写,说文化不过是一种习惯。比如,你年纪大了,孩子不关心你,晚境凄凉,站在传统文化的立场,这值得同情。但也可以说,你不习惯新的文化,若你习惯于自己去养老院安度晚年,父子关系冷漠,那也没什么。

假期中,我陪父母在熊老师家聊天时,现场还有另两对年迈的夫妇。其中,包老师夫妇晚年生活“很精彩”。他们退休之后,每年要出外旅游五六次,国内国外跑,忙得很。包老师说:“我死了,墓碑什么的都不要,也不需要儿女清明扫墓。人死了,什么都没有,劳民伤财干什么呢?趁还跑得动,多玩些地方,这辈子就这么回事了!”

从包老师潇洒的表达中,我读出了一丝孤寂之感。

当我们心中缺乏对生命中最亲近的那两个人的敬意(如山的父亲,如水的母亲),大概我们对遇见的其他人、事、物也很难生起真正的敬意。而对人生的缺乏敬意,就等于对人生的轻视。

其四,人的精神如何挺立?

昨天下午,与师资进修班的学员交流。有学员问道:“一个人的精神如何挺立?如何降服其心?”这是一个好问题。华德福教育注重人的精神发展,各种身心灵体系也谈灵性成长,但如果对代际之间的关系缺乏重视和学习,所谓的精神发展、灵性成长,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行之不远。

“自由”、“独立”、“平等”这些都是好字眼,但这些概念化的价值观,若没有坚实的根基,是滑动的,人们会用这些好字眼来自我标榜、相互攻击。

什么是这些人为概念的基石?简而言之,即为人之本。本立而道生。片面强调人道主义的各种价值观,而忽略了天道,你的生命仍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孔子指出:代际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字来表达,就是“孝”),而不是男女亲密关系,是立德的基础。也就是说纵向的关系,而不是横向的关系,是教育当 ……此处隐藏11127个字……思妙想救了大家。也是他的幽默感让我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能放松紧张的心情。后来胖子爱上了一个叫云彩的姑娘,他一心想着他与这姑娘以后美好幸福的日子,却不想命运和他开了那么大的玩笑,云彩死了。胖子变得少言寡语,他留在了云彩的家乡,白天做做农活,晚上看着月亮发呆。

潘子,吴三省最忠实的助手,军人出身。为三爷出生入死,毫无怨言。之前我并没有太关注他,可能因为不是主角的原因。但是后来潘子的离去,却让我心酸不已。看了这么久,第一次为故事里的人物落泪,不是什么大人物,不是主角,而是你—— 潘子。本以为吴三省消失以后他就可以安安稳稳的过他以后的生活,可是他终究还是没有逃离这该死命运的摆布。

“小三爷,潘子我没力气说别的话了,最后再为你保驾护航一次吧,我去见三爷了,你机灵点,给我和三爷有个好的交代。”

故事里还有很多人,心狠手辣老谋深算的吴三省,最后他的结局是个谜;带着吴三省面具的谢连环,同样的他也成了一个迷;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的裘德考,最后终老而死;漫无目的效忠裘德考的阿宁,惨死于蛇澡鬼城的鸡冠蛇;为了真相一直不畏艰险探索的文锦和霍玲玲,她们结局必死更悲惨,她们因为误食了丹药成了禁婆;已然风烛残年的霍仙姑为了找寻女儿的秘密惨死于张家鼓楼;聪明伶俐的霍秀秀继承了母亲的家业;谢雨辰,小花,他因伤去了国外治疗两个月后回国继续打理霍家产业。

还有故事里出现的林林种种的怪物。禁婆,尸蹩,蚰蜒,鸡冠蛇,人面鸟,海猴子,螭蛊,密洛陀等等。它们面目丑陋,凶残无比。死在他们手里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它们也只是单纯的为了生存而杀戮。正如吴三省所说的: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再可怖的鬼怪也比不上神秘莫测的人心。

故事已经结束了。可是真的结束了吗?也许这只是个开始……

品友互动

读书的感言14

儿子一生下来,就对我写的书法字很感兴趣。每次抱着他,他总爱仰着头看墙上的黑字。儿子没讲话之前,我们常唱儿歌给儿子听,儿子除了笑,不会跟我们发一个字音。儿子两岁半了,妻子买回一叠无图的生字58卡,教儿子读。儿子不出声,只是睁大眼睛认真地看,感觉他也在竖着耳朵听。教了两三遍妻子把字撒在地上,让他“捡”回指定的字,儿子可以全部“捡”对,让他把指定的字送给谁,他绝对不会“选”错字,也绝对不会送错人。这个发现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我们高兴极了,常常陪儿子玩各种花样的识字游戏。儿子学得很带劲儿、很轻松。不久,儿子终于开“金口”了更是可爱。带他去大街上,只要看到字,他就会停下来认字、读字,不会的字就问。这样,儿子认的字多了。

接着,我们就开始正式地和儿子一起读故事书。慢慢地,越读越多,儿子认识的字也多了。到他四五岁时,我经常从书店买回许多图文并茂、字很大的那种小人书。这些书籍很适合儿子看,每天我和妻子总要抽出一段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或者把书中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听。然后又从故事中抽出三五个字,来玩识字游戏。有时,因为识了一些字,儿子也会捧着书,一个人读一读。

后来,慢慢过渡到读故事。很多时候,我会抱着儿子坐在腿上,用手指着书上的字慢慢读给儿子听。读的故事多了,儿子无意中认识的字也多了。于是我们又用“随文识字”的方式教儿子认字。随着儿子的识字量慢慢增大,可以自己读一些简单的儿童故事了,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和儿子一起读书的乐趣。很多时候,我会和儿子坐在一起,我伸出一只手,儿子伸出一只手,共同拿起一本书。我读一段,儿子读一段,我读一段,儿子读两段。同时,我又从音像店买来很多的故事磁带给儿子听。听完后,再从书店里找到有一样故事的书籍给儿子看。儿子很喜欢这种方式。

带儿子逛书店,给孩子选择书的权利“人是环境之子。”对孩子来讲,书店就是培养孩子读书兴趣的好地方。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那么,“常在书店逛,哪有不沾书香”的。书店就像一个“气场”孩子去的次数多了,也就产生了“场效应”。因为在书店里看书的孩子很多,或坐或趴,都在翻看着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儿子到这样的环境中逛逛,自然而然地加固了他看书的习惯。

两年来,我和儿子逛遍了衡阳市区大大小小十几个书店。渐渐地,逛书店成了我和儿子的共同爱好。最初去书店,我还要经常跟着儿子,观察儿子在看哪些书,必要的时候给予一些引导。

后来,我俩一进书店就“分道扬镳”各看各的书去了。对于儿子选择的书籍,我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在我看来,在孩子还没真正喜欢上阅读的时候,首要的任务应是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设法呵护之,而不是用诸如应该读什么、不应该读什么、什么书读了要没收这样的“禁令”来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

我认为,凡是书店里的书,只要孩子乐意看,就让他尽情地看,我基本上不干涉。至于买书,我则给儿子立了一条规矩,漫画书可以在书店看,但不买。理由是漫画书字少,一本书有时不到半小时就看完了,买了划不来。其余的书,只要儿子喜欢就买。当然,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往往与家长的愿望是合不上拍的。

现在经常在网上和书上看到教育专家和学者为小学生和中学生开出的必读书目。许多家长就照着这些“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去给孩子们买书。还有的家长更厉害,要求孩子必须看作文书,买教辅书,而孩子对这些书并不感兴趣。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师和家长在不知道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不要硬性给孩子开出书目,使孩子失去了阅读兴趣。”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有一次,我和儿子在书店看书,旁边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一个小女孩到书店买书。小女孩看到书店里有那么多精美的好书,非常高兴,精挑细选了几本故事书和童话书。没想到年轻的妈妈看到了,气不打一处来,一把夺过小女孩手中的故事书,拉长着脸说:“就知道买这些书。看这些闲书有什么用,对你写作文又没有什么帮助。你怎么不去买几本作文书呀?也好学学别人怎么写作文。”结果,那小女孩兴致全无,一脸的无奈。不用说,家长把读书看成是考学,为了提高成绩,此时的小姑娘呢?她已视“读书”为一种负担了。

读书的感言15

书——知识的源泉,他会给予你知识,告诉你道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热爱书吧!他就像一位无声的老师,启迪你的心灵;像黑暗中的一簇光点,引领你前进的道路;像一种力量,让你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读了《鲁滨逊漂流记》让我感受到了鲁滨逊为生存而坚强奋斗的精神;读了《西游记》让我领教到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懂得了人的一生是坎坷的,是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我们的一生才会辉煌。

热爱书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看不完的,一本书就像一粒种,在春天冒出新芽,在你一步步读下去时,它就在一点点生长,当你读完时,也就在秋天,他成熟了,也迎来了“收获”。

热爱书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本书里的知识是无尽的,只有多读了,才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忙。读书是一种乐趣,他会带领你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会让你明白更多搞笑而又神秘的事物,打破心中的问号,不仅仅如此,他还能陶冶情绪,消除你心中的苦恼。

一寸光阴一寸金,请赶紧拿起手中的书,好好地读读吧!

《读书的感言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